报名热线:

0898-08980898

个/性/化/教/育/行/业/领/跑/者

课程设置

CURRICULUM

联系我们

0898-08980898

广东省清远市

123456789

学校新闻 >更多
师资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布局: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5/09/08

  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其资源配置格局深刻影响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成效。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2025年1月19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正式发布,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供了清晰而具体的方向指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呈现“东密西疏”的显著特征,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聚集了全国近半数“双一流”高校,而中西部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长期短缺。这种失衡不仅制约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更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桎梏。如何优化布局、激活资源效能,是当前亟需破解的命题。

  当前,我国本科院校分布整体呈“西低东高”特征(见图1),东部沿海省份拥有的本科院校数量远高于西部地区。2024年,江苏、广东、山东、北京和湖北的高校数量均超过65所,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相较而言,海南、宁夏、青海和西藏位于最后四位,本科院校数量远低于全国其他省市区。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规模持续扩大。1991—2023年,我国普通高校总招生数、毕业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从62万人、61.4万人、204.4万人增加到1042.22万人、1047.03万人和3775.01万人。空间分布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在校生规模整体均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见图2),招生人数规模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江苏、山东、河南和广东,招生人数规模较小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

  我国高等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步,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总数由1991年的100.89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284.3万人。从空间分布来看,全国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规模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见图3)。东部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中部地区河南省与湖北省的师资与科研人员规模较多,其余省份则较少。与东中部相比,西部的教师资源与科研人员规模匮乏,尤其是高质量的教师与科研人员资源更为稀缺。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费用总投入持续增加,从1991年的731.5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1329.14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4.84%。生均教育经费由1991年的38788元增长到2022年的167593元,增长近3.31倍。分省份看,2021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前四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河南、四川、河北和湖南位于第二梯队;其余省份经费投入均低于2000亿元,其中,青海和宁夏为307亿元和284亿元,位于后两位(见图4)。

  从现状分析可知,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面临极大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以“双一流”为例,根据2022年双一流建设名单显示(见图5),全国147所入选院校呈现三阶梯度分布特征。第一梯度以京苏沪为核心,三省市合计拥有65所一流院校,占比达44.2%,其中北京市以34所的绝对优势形成单极突出格局。第二梯度包含12个省份,均仅有1所院校入围,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第三梯度则呈现出明显的城市群差异: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占据总量52.3%,而长江中游、成渝等新兴城市群优质高教资源占比不足8%。这种空间失衡格局与胡焕庸线呈现显著耦合性。西部地区虽地域面积占全国71%,但一流院校数量仅有28所;东北地区作为传统工业基地,其11所一流院校数量与区域产业转型需求形成鲜明反差。这种东强西弱、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不仅加剧了区域发展鸿沟,更导致中西部地区面临高层次人才持续外流的虹吸效应。

  全国范围内,师资科研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师资科研规模的差异性正在逐渐缩小。根据图6显示,2021、2010年核密度曲线有右拖尾现象,部分省市师资科研规模显著高于其他省市;2021年主峰相较2010年,高度上升且宽度变小,省市师资科研规模的离散程度呈现下降趋势,各省市的绝对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四大地区层面,师资科研规模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差异性,东部、西部地区空间极化现象较为突出,中部地区空间极化现象有弱化趋势,东北地区空间差异性也逐渐缩小但师资科研规模明显下降。具体来看,四大地区层面,中部、东北地区核密度曲线整体左移,大部分省市师资科研规模下降;西部地区有双峰现象且间距大,东部地区有双峰迹象,中部地区由双峰变为单峰,表明西部地区省市两极分化突出、区域内差异化程度增加,中部地区极化现象趋于弱化、区域内差异化程度降低;中部地区右拖尾明显,部分省市师资科研规模显著高于同一区域其他省市;东北地区主峰高度上升且宽度变小,师资科研规模离散程度下降、绝对差异缩小。

  当前高校发展与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错位。一方面,高校发展与国家发展理念结合不紧密。一些高校仍有贪大求全的思想,“赶热门”“赶浪潮”“抓热点”“贴标签”现象普遍存在,热衷于规模做大,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不合理,类同现象较为突出,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学科设置方面过度追求布局的全面性,与本地产业规划、历史文化结合不充分,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本地学科建设不足以支撑产业前瞻性规划布局。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方面一成不变、思想固化,未能统筹考虑本地产业发展与演变趋势,忽视了产业规划的动态变化,导致学科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严重,不仅与其他地区高校在学科资源配置方面存在同质化问题,而且缺少可与本地新兴产业对接的一级学科,难以支撑本地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布点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存在显著脱节。首先,我国资源集中与区域劳动力失衡并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而河北、河南等劳动力产出大省却面临优质高教资源稀缺的困境。其次,课程体系滞后于产业迭代。部分高校办学条件不足,教学停留在知识传授初级阶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毕业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最后,学科设置机制僵化。一些高校未落实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未充分考察现实需求和发展前景,导致毕业生供给能力与企业人才诉求存在脱节,知识“划科而治”、单一学科培养能力不足、交叉学科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学科布点调整面临较大实施障碍,并引发低素养毕业生过剩问题。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规划布局高等教育资源,用好高等研究院、部省合建、招生计划等战略工具,一体推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手段,全面科学整体构建现代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深入研究不同城市群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和特殊需求,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体系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和文化建设,扩大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依靠各城市群高校整体性、协调性、灵活性特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精准投放国家战略亟须领域与区域。一是强化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引领效应。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国家级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为基点,构建高等教育资源的密集高地,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坚实支撑。二是精心布局辐射带动层。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下游、关中、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为主要空间载体,形成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高等教育资源圈层,加大对外围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三是建立健全高效的政策协调发展机制,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持续优化“双一流”学校及学科评价体系,需结合学校的区位特点、学科发展方向和侧重点等因素,实施多元化和差异化的评估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在传统的科研成果指标外,还应引入更为全面的评价维度,如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社会服务贡献等,以全面反映高校的综合实力与社会责任。二是针对学科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不同,构建差异化的评估标准,以能够更精准地反映各学科的真实发展状况。三是加大国际合作项目数量、海外学术交流频率相关指标的评价权重。四是开展过程性评估,通过定期考核高校的发展进展、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及时调整政策和资源分配,确保“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改进与高效执行。

  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结合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资源特色,制定差异化的学科建设规划,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及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在设置学科专业时,应摒弃“大而全”的传统思维,追求“精而特”的发展路径。紧密结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趋势,确保学科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实用性。同时,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实行差异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科专业集群。二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通过引入行业资源、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共建研发平台等方式,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通过“订单班”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共建”等模式,扩大技能人才供给,助力地方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评估与审视,及时调整专业以适应市场需求专业,保持学科专业的活力与竞争力,确保高等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载体,中外合作办学在推动中外教育资源融合与创新、革新办学体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未来产业布局,调整学科设置,构建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布局调整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超前布局未来急需学科专业,培养能够应对国际竞争并服务未来产业发展的专门人才。紧密跟踪国家战略目标和全球科技变革趋势,及时对教学内容予以调整,灵活设置学科和项目类别,实时增强项目建设的匹配度。在合作领域层面,加强在人工智能、芯片等尖端技术领域的对接合作,打破学科限制壁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体式支撑。

关于我们 /ABOUT US
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服务企业核心: 诚信 企业精神: 团结拼搏、开拓求实、满足用户、科技进步。 客户: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最大价值的专业化产品和服务,以真诚和实力赢得客户的理解、尊重和支持。市场:为客户降低采购成本和风险,为客户投资提供切实保障。 发展:追求永续发展的目标,并把它建立在客户满意的基础上。 关于“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公司认为客户、供应商、公司股东、公司员工等一切和自身有合作关系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自己的合作伙伴,并只有通过努力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发展和成功。关于“诚实、宽容、创新、服务”公司认为诚信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宽容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创新是发展事业的利器,服务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公司会坚持持续改进、满足顾客期望、 确保品质第一、开拓全球市场。...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课程设置| 学校新闻| 师资力量| 就业分配| 辅导资料| 联系我们| 在线报名|